推荐阅读
推拿手法
中医正骨
-
问
什么是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
-
问
什么是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临床上既用以阐释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的寒热虚实或真假的病证,也可用以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的精血津液与气之间的互损性病证。从更广的意义上讲,由于阴阳概念可用以说明脏腑、经络、营卫及气机升降出入等的相互关系,因而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气机升降出...
-
问
金匾高悬传美名——名医匾话
民国年间,上海某富商患病,群医束手,以为不治。独有一位中医认为可救,处方数剂,竟告痊愈。富商很感激,出千元求章太炎先生为题一匾,借重以扬其名。太炎手书四字,曰“第三扁鹊”。富商大惑不解,请教于他人,都认为“第三扁鹊”显含贬义,可能是“第二扁鹊”笔误。富商婉求太炎改写,章氏大发脾气,说:“所书无误,医...
-
问
中医理论与“蝴蝶效应”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这样的伟人,他曾经是一位西医,在身患肝癌、药石无灵之际,有人劝他尝试一下中医。他不愿意,这不奇怪。他愿意放弃治疗也是他的权利,奇怪的是他的理由,他说:“中国的药品固然也有有效的,诊断的知识却缺如。不能诊断,如何用药?毋须服。”他就是孙中山。 相比之下,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位文化...
-
问
"南瓜蒂”安胎
相传,江南名医叶天士来到东阳、磐安的大盘山区一带,在弯曲僻静的山道上,遇到一女子,脸色苍白,眼睛无神,柴担重压一旁,双手捧着凸起的小肚,斜躺在地,嘴里轻轻地呻吟。叶天士上前询问,得知她家就在山下,男人还在山上,自己怀孕已有几月,为帮助丈夫砍柴而来到此处,现在感到胎位不稳,恐有不测,正处于万分痛苦与不...
-
问
中医的脉象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
-
问
气血变化对脉象的影响
一、气的变化对脉象的影响 1.气盛:气有余,则鼓荡血脉之力亢盛,气血必动数而外涌。气血外涌,则脉见浮、洪、实、大、长、缓纵而大等象。气血动数,则脉见数、疾、躁、促等象。 2.气郁:气为邪阻,气机不畅;或情志拂逆,气机郁滞,则气不能畅达以鼓荡血脉,脉见沉、伏、牢、涩、迟、细、短、结乃至厥。气机不畅...
-
问
脉象及其相关的藏象,都不实指体内的实体脏器
中医的藏象理论中的肝肺,是可以和脉象联系起来的藏象,而不是具体的肝肺实体——肝肺实体,怎么可以有脉象? 中医的藏象理论中的肝、肺,是应于春、秋的藏象,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而不是并存于体内的脏体——诊得肝脉,就是对肺脉的否定,藏象中的肝肺,怎可以并存? 帝曰:藏象何如? 岐...
-
问
科学性与传统中医理论
无痕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我们不能对科学这个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换言之,我们很难说清科学是什么或什么是科学,但是,无论无何我们还是能说清楚什么理论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一个科学理论,要其表述能进行下去,要其理论的争议有可能在将来达到统一,那么就必须要求该理论的本身首先满足可观测性、可操作性、可...
-
问
弦脉 脉诊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切脉应指有挺直和劲急感,故曰“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临床上弦脉的程度随病情而变化,平人脉弦则“轻虚以滑,端直以长”;病轻者“如按琴弦”;病重者“如张弓弦”;若见脉象“如循刀刃”而有锐利坚劲的指感,为无胃气的真脏脉。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证,痰饮等。亦...
最新问答
-
2025-04-16
脉象类比和相兼
(一)相类脉比较 在常见脉象中有些脉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必须加以鉴别,下面从位、数、形、势、律五个方面作鉴别: 1.脉位类比较 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谓平脉。 浮脉脉位浅显,轻按即得;浮大中空,有边无中为芤脉;浮大无力,不任重按为虚脉;浮软细小为濡脉;浮大有力为洪脉;浮...
-
2025-04-16
人之将死的几种脉象......
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脉象,真脏脉的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为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素问·玉机真藏论》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阳,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真脏脉的形态在该文中亦有具体...
-
2025-04-16
隋唐名医——韩保升
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 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进行参校、增补、注释、修订工作,编成《蜀雹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共 二十...
-
2025-04-16
医祖岐伯 万世流芳
岐伯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始祖,而《黄帝内经》(又分《素问》和《灵枢经》二书)从文字载述,主要是"黄帝问、岐伯答"的内容,当然,《内经》全书所反映的是黄帝(轩辕氏)与六位大臣、医学家的问答,其中《素问》涉及到三位,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是黄帝与鬼臾区的问答;而《著至教论》、...